龚鹏程:甚么是汉服屋顶秧田工装
发布时间:2018-05-13 10:54:52 浏览: 次
中国古代夙以“上国衣冠”自负,如今却遍地西装洋服。有些人开始检讨,所以渐渐兴起“汉服运动”,发展汉服之传承。
早在2009年3月,中国服装论坛的主题即是:重塑危机后的中国服装品牌。内容除大趋势下的中国服装企业变革、直面网络营销、设计与服装的方向外,便已有1个文化与服装的议题,由我主讲“万国衣冠拜冕旒:重塑中华服装文明”,从思想上说明中国服装的基本体系。9年过去了,关心、爱好汉服的人愈来愈多,但有些常识还是得说1说,以供同道参考。
1
首先,介绍礼服、吉服、常服、燕服、工作服等概念。
穿衣要看场合,这是衣饰打扮的基本常识。像戏剧里皇帝整天戴着前面垂珠帘的冕冠、或着明黄色龙袍是没常识的。
Dinner Dress
Evening Dress
Ball Dress
去看欧洲人或韩国日本就会发现他们不但有常服礼服之分,礼服还有很多种,用以对应不同的场合。Dinner Dress、Evening Dress、Ball Dress都适于夜间,但穿在不同活动场合,造型要求也不同。一样,日本和服也分不同级别以对应不同场合,已婚妇女的黑留袖,对应于西方的晚礼服,适用于婚庆等重要场合。但穿着这样的服装造访朋友就成笑话了。
明朝“御制黄缎刺绣102章纹龙袍”袍料立轴 (1件)
中国古代也1样,礼服有不同级别以对应各种场合。皇帝戴冕冠就是礼服中最隆重的1种。以宋代为例,只有在祭天地宗庙、受册尊号、册皇太子、元旦受百官朝拜等仪式中才会穿着。其他各种礼服也都有相对应的祭祀与仪式,不能随意穿。清代皇帝不戴冠冕,还是将传统礼制的“102章纹”定制工作服合同印花税税率纳入皇帝朝服里,吉服上一样也有着传统的102章纹。
在古装剧里常看到的皇帝黄袍,则属于常服。但常服是“常礼服”,在宴会与上朝时穿着,是相对“大礼服”而言的次级礼服。至于真正平常穿的服装,叫作燕服。
清乾隆 御制明黄缎缂丝102纹章绣金龙纹吉服袍
吉服的概念出现于明朝,到清代才被明确列入礼仪制度,隆重程度逊于朝服,但礼仪级别也很高,用于祭祀、重要节庆等场合,不是每天穿的。礼服各个时期不同。古代以男子上衣下裳制,女子礼服深衣制为原则。后来女人常学男人,也采取上衣下裳制。
周朝,王后有6种高贵度不同的礼服:€€衣、揄翟、阙翟、鞠衣、展衣、€€衣,用以对应不同的场合(前3种称“3翟”)。王后以外的贵妇则依照其夫的品级,享有数量不等的礼服。
皇帝冕服图/皇后€€衣图
周代制度,缺少图象资料可以看,但这个体系是延续的。从宋朝皇后的画像上看,都是头戴龙凤花钗冠,身穿深青织5色翟纹的€€衣。但这身大礼服只有在受册与朝谒景灵宫时才穿,1年穿不了几次。妃子与命妇的大礼服在造型上和€€衣类似,只是花纹等细节不同。
这个基本服装辨别,到民国时虽仍依循着,但具体以甚么做为礼服时,却提倡西化,民国元年公布的《服制条例》中,竟规定穿西式礼服。“长袍马褂”只属于常服。
2
民国褂裙
换言之,民国以后的服制,才开始脱离中国传统。但它毕竟还有些传统的遗存。例如规定女子礼服是“褂裙”。跟长袍马褂1样,都是清末的流行服装。
也就是说,礼服之构成,有个规律:常常是旧时装变成了新时期的礼服,在礼俗中有特殊的意义。如现在潮汕地区婚俗中新娘穿的“龙凤褂”,就是从清末民初的“褂裙”演化而来。
石青缎地5彩绣盘金龙霞帔
再以“霞帔”为例,原是唐朝的流行,指色采艳丽如云霞的帔子。初唐时流行宽大款,像包着羊毛披肩;盛唐时像围巾1样披在肩头;中唐以后愈来愈长,通常在身前盘绕,帔尾放在身后或手臂外侧。
到了宋代,这就变成了贵妇们的常服。而“霞帔”同样成了1种身分的代表。在宫中,若1名宫女被提拔起来,将会得到1个“紫霞帔”的最低等级封号,再往上升为彤霞帔。同理,袍衫与大袖衣,在晚唐5代时仅是1种时装,但到了宋代时就成了民间的礼服。
唐朝大袖衫
元朝时,规定汉人的婚姻采行“汉儿旧来例”,主要参考《朱子家礼》。女性着大袖衫。事实上也即是之前代服装为礼服。
明朝新娘礼服的圆领袍,也是金元时期的流行。
类似褙子的对襟长外套,则是晚明的时装。清代以后,地位愈来愈高,渐成为汉族妇女的礼服。当时也称“褂”或“大褂”,搭配以大红绣裙,成为正妻才能穿着的隆重服装。民国元年服制中的女子礼服,正是这类披风加长裙!
民国108年修改了旧的条例,新《服制条例》里,女子礼服是蓝色长旗袍(底下搭裤子)或蓝色斜襟上衣配黑长裙,男子礼服则是袍褂。
旗袍
至于旗袍,大约在民国10年左右才诞生。它其实不是“清代旗人的袍子”,而是民初的时装。基本上跟男人的袍子1模1样,下€€宽大,而且配裤子。后来随着流行,旗袍的长短宽窄、开衩高低很有所变化,但要配上外袍长度相当的衬裙、衬裤,脚上并穿着长丝袜,才是完全的1套民初旗袍。现代旗袍露大腿这类青楼式美感,当时无之,旗袍的开衩都在膝盖上下。到抗战后期,旗袍才开始有比较明显的收腰通知要求统一着工作服。
总之,礼服之样式,常之前代之服装为之,1部份沿用从前的礼服,1部份以从前的时装为新时期的礼服。所以礼服相对当今时装,都显会得古雅些。事实上,这也是世界衣饰的规律,各国都如此。
3
这又关联着另外一个问题,即汉服之汉,是不是应排除少数民族衣饰。
过去台湾就常有人拿祭孔、遥祭黄帝等仪式时官员们身穿“满族的长袍马褂”做文章。其实刚已说过了,那不是满族服装,而是法定礼服。反对者只是台独意识作怪,看不惯这其中的大中华意识,借此说事罢了。
最近几年来大陆也有人拿汉服说事,说汉服只能是汉种人的服装,辽金元清代的、各少数民族的都不算。
照他们的逻辑,除激化对峙,自己生出敌人来以外,有甚么好处呢?
专就服装看,这也是不晓得服装是1直在交换中发展的。他们排挤辽金元清,高举唐宋明。那我们就来看看唐宋明是怎样的。
唐朝胡服
唐承5胡乱华以后,本身又有胡人血统,颇染胡风,就不多说了,宋朝可是纯洁的汉了吧?哈哈,沈括《梦溪笔谈》就说到:“中国衣冠,自北齐以来,乃全用胡服。窄袖、绯绿短衣、长€€靴、有蹀躞带,皆胡服也。”
辽代壁画墓
北齐以来,男人穿的多是胡服,窄袖圆领衣、长靴、能设备多种生活工具的蹀躞带。只不过后来蹀躞带上用来绑系物件的皮带被省略、盛唐以后的服装则愈来愈宽松、宋朝流行穿鞋而不太穿靴子罢了。所以宋朝汉人跟辽国契丹人的衣饰并没太大区分,只不过辽人较习惯左衽而已。
宋朝汉人跟契丹人衣饰类似,不只因汉人已长时丝芙兰工作服间染有胡风,更因辽人也在汉化。等辽太宗耶律德光灭了后晋,把后晋所有衣冠、文物、仪仗等全都搬回自己家穿着起来后,就变成“太后、北面臣僚国服;皇帝、南面臣僚汉服”。重大的祭祀与仪式场合,乃至所有人都穿着汉式礼服了。
金人刚刚入主中原时,强力要求汉人仿照女真式样剃发易服,不从则杀。后来却也汉化得利害。可是在所谓“汉化”中,汉人1样也学金人。前文即已说过:明朝新娘礼服的圆领袍,便是金元时期的流行。
金朝贵妇又流行披戴4合如意云头的云肩,而官员常服的肩、胸、背间则饰以形状颇类云肩的金绣花纹,或大型团纹,描绘着春水天鹅、秋山熊鹿等自然景物。这类盖满两肩与上身的装潢法,蒙古人也很喜欢,不但用金线织出这类大片花纹,更把花样延伸到了两袖及下€€,愈显华丽。
明太祖画像
明代人也对此极其欣赏。明太祖画像上穿的那件“前后与两肩,各金织蟠龙1”常服,或宜化工作服孔府藏的大量柿蒂云肩纹通袖€€装潢的袍衫等,就都来自金元的审美。
正由于“士庶咸辫发垂髻,深€€胡俗,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”,深受蒙古影响。明太祖因此下诏要求“复衣冠如唐制……不得服两截胡衣”。
《明宪宗行乐图》
但是,从《明宪宗行乐图》看,后来皇帝自己就爱穿两截胡衣、头戴蒙式缀珠大帽,身旁内侍也都做这等打扮,可见实情不能只看诏书。
曳撒
而且据马可波罗记载,元代每一年有103次大朝会,所有贵族们按节令穿着同1色彩的“纳石矢质孙服”,也就是以织金锦(纳石矢)制成的上下同色连衣裙。这类款式,到明朝称为曳撒,徐克电影《龙门飞甲》里,锦衣卫们穿的就是曳撒。
清朝女人的服装则要分开讨论,男人被要求辫发,女人服装的差异倒不在满汉,而是“旗”“民”。辨别的标准是制度,不是种族。不管本来是满人、汉人还是蒙古人,只要入了8旗,就算是旗人,要按旗人的生活方式行事清朝选秀女时,1耳3钳与不缠足都是必要检查项目,乾隆曾说:“旗妇1耳带3钳,原系满洲旧风,断不可改饰。”
《崇庆皇太后8旬万寿图》
若属于民籍,各族女性可以穿各自的礼服。如乾隆时的《崇庆皇太后8旬万寿图》里描绘清朝宫庭宴会时,旗人贵妇群中坐着几个红袍珠冠女子,就是汉人命妇;高帽对襟外挂的,则是回部女子。也就是说,清代对女人衣饰是各行其是的。而这类政策,固然也就使得汉服体系延绵不断。
纳西族衣饰
现在说的汉服,即包涵了上述各少数民族衣饰元素。我们不能本质性的想象有1种纯洁的汉人和汉服。
转自“汉服社”